fbpx

零下-20度沖咖啡 ∣ 平地與山上水溫大不同

過去無論是帶團爬山或在石門山頂出攤賣咖啡,常常會有團員或山友們詢問沖咖啡的水溫要用幾度,通常遇到這個問題我會先了解是在什麼環境下沖煮咖啡,由於在室內和戶外有溫差的存在,所以需要先排除這部分的變因,環境也會決定沖煮咖啡所使用水的溫度。

零下-20度沖咖啡

水與咖啡

咖啡是經由水融合咖啡粉後而成的飲品,過程中會產生複雜的化學作用,並釋放出奎寧酸、胺基酸、單寧酸、醋酸、蘋果酸、檸檬酸、磷酸、咖啡因、油脂等多種物質。水溫則會影響這些物質釋放的多寡,便會使萃取出的咖啡液有著不同濃淡、酸苦變化。

水的溫度對咖啡風味有很大的影響

當咖啡粉接觸到熱水最先被萃取出的是酸味,接著是甜味,最後才是苦味。淺焙的咖啡豆因密度高、需要使用較高的水溫去增加萃取率,而深焙的咖啡豆因密度低,通常會使用較低的水溫沖煮咖啡,以減緩萃取速度。溫度越高時,萃取率會增加,但水溫過高卻也容易過度萃取,導致咖啡出現苦味、焦味、雜味等不好的咖啡物質,溫度過低則會使咖啡萃取不足,咖啡的味道會很單薄或偏淡,喝起來也容易有澀感。

沖煮水溫

由上述介紹水與咖啡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可以將咖啡沖煮的水溫歸納在88度~93度之間,針對不同烘培去適度的調整水溫,烘焙程度越淺的豆子、沖煮水溫就越高,烘焙程度越深的豆子,沖煮水溫就越低。在平地可以很輕鬆透過溫控壺或溫度計來精準控制理想的水溫,若是沒有這類型測量溫度的設備,則將水煮沸騰擺放3~5分鐘後,差不多就是在建議的溫度範圍。

溫控壺是沖煮咖啡的好幫手

平地與山上水溫大不同

平時我在室內大部分是以90度的水溫來沖煮咖啡,這個溫度也比較適合中淺焙的咖啡豆,而實際品嚐到咖啡約莫在65度左右,是啜飲精品咖啡相對適口的溫度。但到了山上或是寒冷的戶外環境,由於氣溫低,沖煮的過程中會持續降溫,會比在室內降溫速度來得更快,如果仍然將水溫控制與平地相同,沖煮完的咖啡很容易溫度過低。倘若水溫不夠熱,即使再好的精品咖啡豆也很難有好的風味。

台灣高山的溫度經常會低於10度,秋冬甚至會來到0度以下,不僅如此,在高海拔地區還會遇到大氣壓力的影響,縱使水煮沸騰水溫也仍然不到100度。因此我在高山或著戶外環境氣溫很低時,都會選擇水煮滾了就直接進行咖啡沖煮。這樣不僅能避免水溫迅速下降而導致咖啡萃取不足,也不會導致要喝入口才發現變成冷咖啡。

零下-20度沖咖啡

去年底到加拿大洛磯山脈公路旅行,正好遇到北半球的冬季,溫度最低來到零下-20度,這也是目前人生中遇過最低的溫度。某天下午開車來到Jasper國家公園的藥師湖,這座湖屬於冰川湖泊,當時整個湖面已完全結冰,人甚至可以在湖面上任意走動。

在湖面上拍照玩耍時,看見湖泊上方平台有桌椅提供旅客休息,正好車上有攜帶沖煮器材與瓦斯、爐頭等,因此就決定在這個冰天雪地裡,體驗一下冰川手沖咖啡。

太陽準備下山後的溫度差不多就是零下-20度

依照過往經驗絕對要使用剛煮滾的熱水進行咖啡沖煮,但零下-20度氣溫真的太低了,因此沖煮過程水溫降的非常快,試喝明顯感覺溫度有點不足,雖然還不至於變冷,但只要擺放1分鐘差不多就變成冰的。

有了這次的經驗以後,我認為可以使用幾個小技巧來克服低溫環境下沖煮咖啡,卻又能保持水溫和咖啡溫度。

在台灣登山時,每趟行程也都會帶咖啡上山品嚐。

1.捨棄傳統底壺改以保溫瓶來盛裝咖啡

這樣做能讓萃取的咖啡液留在保溫瓶內,並隔絕外部環境的低溫冷空氣,避免咖啡迅速降溫。但壞處是保溫瓶內部的不鏽鋼材易使咖啡風味改變,最好別放置太久。

2.調整沖煮手法,減少斷水次數,縮短沖煮時間

一般沖煮1~2人份300cc的咖啡約莫2分半左右,若能將悶蒸時間縮短或斷水次數減少,也能使整體沖煮咖啡的時間縮短,這樣能避免沖煮過程水溫持續下降。但同樣有缺點,可能因悶蒸時間不夠導致排氣不完全而影響流速,或沖煮時間太短萃取不足等問題。

在寒冷的山上喝咖啡是另一種享受

總結

透過這兩種操作能夠縮短沖煮時間並將咖啡維持熱度,雖然會犧牲一點手沖咖啡的風味與層次,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咖啡的溫度與口感。想要在高山或極端環境下取得平衡,看來勢必得有所取捨。畢竟在正常情況下,寒冷的天候環境之中,大家應該都想喝到一杯熱騰騰的精品咖啡吧!

Alex

喜愛山與咖啡,第一次爬山將整套手沖器具帶上百岳,站在3000公尺海拔,即使空氣稀薄,仍感受到現磨咖啡豆的香氣四溢,就算身心疲憊,能夠品嘗一杯現沖咖啡仿佛得到精神來源,從此愛上在山品嚐咖啡的享受。
個人品牌『Go Alone Together Cafe』結合咖啡與登山兩大興趣,並假日空檔於桃園石門山賣咖啡。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山十三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