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從連鎖咖啡店到小型獨立咖啡店,以及如雨後春筍般的便利商店、大賣場全都販售起咖啡,同時隨著咖啡文化不斷的演變,漸漸也已經走到了第四波的咖啡風潮,從最早期的即溶咖啡到星巴克的連鎖咖啡飲品,再衍生至近幾年的精品咖啡,大家也從過去喝咖啡為了提神醒腦,到如今更懂得去品嚐咖啡所帶來的各種風味,並透過咖啡享受不同的生活品味和態度。

在山上或任何戶外環境想要喝一杯現沖煮的咖啡,手沖會是最適合的方式,不需要用到電與大型機器,只要有一包新鮮咖啡豆和濾杯、濾紙與熱水就能輕鬆沖出一杯熱騰騰的咖啡喝,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我從爬山到現在將近5年的時間中使用過在山上沖煮的咖啡濾杯。

首先可將野外沖煮咖啡器材分為幾個必備和選配的單品來選擇。
必備:
濾杯、手沖壺、手搖磨豆、濾紙
選配:
底杯、電子秤、咖啡豆匙
除了攜帶這些咖啡沖煮器材上山,另外我也會針對不同的登山行程去調整每次帶上山的器材,畢竟將所有東西加起來放入背包內也是會佔許多的空間和重量,由於此篇是針對野外咖啡器材的濾杯做介紹,因此也就不討論其他咖啡器材、掛耳咖啡或咖啡豆、咖啡粉的部份,未來有時間則會另外與大家分享其他的咖啡沖煮器材。

濾杯是沖煮手沖咖啡的關鍵之一,因此選擇時也就格外重要,市面上有許多琳瑯滿目的各種樣式、材質、造型的濾杯,其中我們可先將較重也易碎的材質屏除掉,例如玻璃、陶瓷這類不適合帶上山的材質,再來就是體積大且不好收納,會佔背包過多空間的濾杯,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可以大概歸類出,可折疊收納和輕量材質的濾杯是我們帶上山的首要考量,另外則進一步介紹濾杯不同的造型設計所影響咖啡萃取時造成的變因,既然要上山品嚐一杯好喝的咖啡,我們當然不能單純只考慮到輕巧方便,必須也要能夠適當的透過濾杯的結構和設計呈現出一杯風味十足的咖啡,這樣子才可以同時符合爬山以及沖煮咖啡的需求。
以下我將介紹10款自己曾經實際帶上山使用過的濾杯,前五款是剛開始爬山初期所攜帶的咖啡濾杯,後五款則為近期常使用,也是我認爲更適合爬山攜帶的濾杯。

1.梯形塑膠濾杯
五年前第一次被朋友騙去爬武陵四秀,帶著簡易咖啡器材上山,想要享受在高山品嚐咖啡的滋味,正因為如此也開啟了我上山喝咖啡的喜好,當時不懂得如何打包準備只知道要減輕重量,所以就帶了梯形塑膠濾杯上山,便宜且容易取得,帶上山也算輕,但體積大無法折疊收鈉,另外梯形濾杯的流速較慢,在高山上由於氣溫低沖煮咖啡若時間過長相對降溫也就越快,會導致咖啡沖煮完溫度太低和萃取時間過長的問題,過度萃取也會使得咖啡風味苦澀或過多雜味。

2.Tiamo不鏽鋼蛋糕濾杯
當初會購買此款濾杯是受到外型和材質設計而被吸引,加上我平常上山都是攜帶鈦杯,和此款蛋糕濾杯搭配起來相當好看,但因為重量過重以及無法折疊的問題此後也就再也沒帶上山過,另外蛋糕濾杯需使用對應的蛋糕濾紙收納上容易被折壓到,照成沖煮時濾紙無法貼合濾杯進而影響沖煮。

3.不鏽鋼彈簧濾杯
這款濾杯無論在山上或露營都時常看見有人使用,輕巧可收納,看似非常適合野外沖煮的一款濾杯,但使用時由於彈簧濾杯結構不夠穩固容易因風吹而造成倒塌,以及彈簧的設計並沒有像一般濾杯該有的肋骨設計,沖煮咖啡時無法達到水接觸咖啡粉後形成流速上的變化,就等同於在沖煮掛耳咖啡一樣,只是將咖啡粉倒入濾紙當中沖煮,並不能充分的萃取咖啡。

4.GSI折疊矽膠濾杯
折疊矽膠濾杯和前一款有著相同的優點,輕量可折疊好收納,但缺點上也是大同小異,結構不夠穩固和可折疊的設計導致濾紙無法服貼於濾杯,因此沖煮時也無法有效達到咖啡的萃取。

5.Snow Peak 焚火台式咖啡濾杯 CS-113
Snow Peak濾杯搭配我爬山後第一個Snow Peak 600ml鈦杯(已停產) 無疑是最佳組合,可折疊收納的設計和品牌經典焚火台的造型都相當讓人喜愛,1~4人份的大小無論人多人少沖煮都剛剛好,使用錐形濾紙,濾杯底部的孔洞大流速也相當快,是我早期到中期爬山最常使用的濾杯,許多次的縱走也都是帶上它,但也仍然存在著無肋骨的設計,雖然濾紙能夠服貼於濾杯,過大底部孔洞也容易流速過快造成萃取不足,可將磨豆器的粉粗細調整為細一點,能稍微修飾這部分的沖煮變因,整體來說是這5款當中最適合帶上山的濾杯,後來因使用多次而造成折疊支撐濾杯的不鏽鋼架會跑出來,導致每次使用時必須稍微組裝回去,之後就較少使用此款了,另外Snow Peak也有出另一款Snow Peak營地咖啡師咖啡濾杯 CS-117,這款我並未添購只有借朋友的沖煮過,使用前後都需要將6個零件組裝和拆解,光這點就不太友善爬山時使用,因此就沒有購入,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去門市詢問。

6.Clever Dripper 聰明濾杯
由台灣研發製造的專利濾杯,可拆解的活篩閥門設計,水壓使活塞閥自動密合止水,放置杯上即開啟流入杯中,聰明濾杯最方便之處在於不須透過手沖壺注入熱水至濾杯內,用保溫瓶或煮水的容器直接將熱水倒入磨好咖啡粉的聰明濾杯內,靜置3~5分鐘後再將聰明濾杯放置杯上後咖啡便自動流入杯內即可飲用,聰明濾杯屬於浸泡法的方式萃取咖啡,口感上厚實飽滿,有別於傳統濾杯的口感,同時也可以省去攜帶手沖壺和電子秤的空間和重量,讓上山享受咖啡更佳簡單。

7.Delter coffee press
Delter coffee press又稱DCP,是2019年由澳洲設計上市的全新沖煮器具,看似很像愛樂壓,但卻完全不同的原理去萃取咖啡,不同於愛樂壓是屬於浸泡式,讓水長時間接觸咖啡粉再透過壓力萃取出咖啡液,DCP則靠它專利設計可控制加壓給水,類似於手沖原理,屬於濾泡方式萃取出咖啡液,讓咖啡喝起來的口感更有層次,和上一款聰明濾杯相同不需要手沖壺和電子秤即可完成咖啡沖煮,體積小攜帶方便,算是爬山新的好幫手,缺點DCP最多給水只能到200cc,也就是沖煮完一杯咖啡的量扣除1克的粉吸2克的水,頂多只剩180~190cc之間免強兩個人喝,在山上想要大家一起分享咖啡,恐怕就需要重複多沖煮幾次了,另外透過壓力給水萃取的方式,咖啡還是會帶有一些濁,沒辦法達到手沖般的乾淨風味,不過整體而言到無論戶外或山上使用,都算是非常好的選擇。

8.HARIO V60 樹肪濾杯 02
V60濾杯是手沖咖啡的經典濾杯,有多款不同材質的設計,01是1~2人份的濾杯,02則是1~4人份,斜螺旋型肋骨設計使濾紙與濾杯間保有空隙,讓咖啡萃取時有膨脹空間,底部大口徑孔洞萃取時有較大的彈性,當注入的水多時咖啡可快速流入下壺,更簡單透過注水來控制咖啡風味,樹脂材質輕巧,即使咖啡新手也相當容易萃取出一杯好喝的咖啡。

9.HARIO V60 玻璃濾杯 01
與上一款V60樹脂濾杯設計相同,卻為什麼會選擇一款玻璃濾杯上山呢?雖然重量比較重,但這款濾杯底座和上面玻璃濾杯可以分開的設計,方便於收入背包內節省空間,另外樹脂底座也可用於承接其他可拆式濾杯,或是HARIO自己出的聰明濾杯也同樣使用這款底座,讓這款玻璃濾杯變化性更大,使用01較小尺寸的玻璃濾杯也只比上一款重僅僅不到100g,算是可接受範圍,如果一樣想選擇V60考量到背包空間也許這款會更加合適。

10.Minos水母濾杯
同樣也是一款台灣製造的濾杯,使用純矽膠材質,不易破損且可折疊好攜帶,底盤通用設計可拆裝的組合式濾杯,可搭配各種濾杯上座使用,上下可任意交換其他顏色,輕巧且好收納,連官網介紹也表明適合露營登山、外出旅遊都方便的一款濾杯,可耐熱至220度,熱水沖煮沒有問題,細緻的表面處理,與特殊長短的肋骨設計,和V60同樣可調整出不同的流速,如果考慮到整體重量與空間大小以及咖啡的風味表現,這款無疑是相當方便且實用性高的濾杯。

總結
由於咖啡市場漸漸不再侷限於都市或咖啡店內,因此越來越多的登山、露營品牌都紛紛設計出咖啡相關器材、濾杯等,但由於這些戶外品牌更多的開發是針對戶外需求和方便性的考量,也因此常常會忽略掉咖啡器材在沖煮咖啡時所需要的結構與設計,我們可以發現前面5款濾杯雖然有許多方便收納且適合帶上山的外型,但相較於後5款由專門咖啡器材所生產的濾杯時,整體的實用性和咖啡沖煮器材的結構就沒來得那麼講究了。

選擇咖啡器材就像挑選適合的登山裝備一樣,也許你對於在山上喝咖啡的要求就只是有得喝就好,甚至有些人求方便帶掛耳咖啡上山,這都沒有對錯,但如果你和我一樣,認為爬到海拔3000公尺的山上,從背包將咖啡器材取出,慢慢的沖煮咖啡並體驗這個當下,喝咖啡不只是單純品嚐咖啡風味,享受沖煮的過程也許就是在高山喝咖啡時所追求儀式感的浪漫吧!
山系咖啡師的野外沖煮器材~濾杯篇 有 “ 2 則迴響 ”